对很多人而言,马特宏峰并不算陌生。乘坐瑞航前往苏黎世前,我特意去超市买了一条三角牌巧克力(Toberone),经典的黄色三角包装,左侧的Logo就是马特宏峰。
马特宏峰的形象太鲜明了,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它都是一个标准的三棱锥形态,一个更加陡峭的金字塔。只是在顶端,有点微微倾斜,将头部倔强地昂起。尽管周边有30多座米以上的高峰,但马特宏峰的两侧却异常开阔,仿佛上天专门给它留出了展示的位置,更显得它冷硬,顽强、孤独。它从地平线上拔地而起,统领着周围的高山,让每个人驻足着迷。
在欧洲人的集体记忆中,马特宏峰就是阿尔卑斯的象征。首位完成攀登欧洲六大北壁者里布法特,曾如此形容人们心底那个关于马特宏的梦想:“我从没走出过家乡普罗旺斯,但我知道马特宏峰。读书时,校长有次对我们说:‘现在,画出一座山。’所有学生,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统统都画了马特宏峰。”阿尔卑斯山划出了瑞士和意大利的边界。年前,被大山环绕的采尔马特还是个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与世无争。因阿尔卑斯旅游的开发,尤其是滑雪运动的普及,小镇逐渐热闹起来,成为旅游胜地。年,从菲斯普(Visp)到采尔马特的蒸汽火车首次开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7年之后,由小镇到戈尔内格拉特的电力齿轨火车开通,将游客直接从米的小镇带到了米的观景平台。游客们冬天来滑雪,夏天可以徒步、骑行。独特的位置与气候,使这里夏天也有滑雪场开放。公里的雪道连接着瑞士和意大利,最长的雪道有25公里,雪客们可以直接从瑞士滑到意大利。6月,由春转夏,雪客人潮退去,小镇里更多的是登山和徒步的背包客。经过多年开发,在采尔马特-马特宏峰地区有多公里标示清晰的徒步路线,冬季也有公里能够照常通行。6月底是瑞士的初夏,天空湛蓝,绿草如茵。雄伟的马特宏峰在我们的侧后方,成为前行的背景。雪线已经升到了米以上,但在一些沟谷山洼中还积着厚厚的残雪。本地黑脸山羊在更高的山坡上吃草,悠闲地走动,脖铃清脆悦耳。四周连绵群山环绕,雪线之下的欧洲云杉郁郁葱葱。这种树木是制造乐器的上等材料,也是最早圣诞树的原型。对面绿色山坡上,零星散落着小木屋,那是牧人的居所。我们排成了一个纵队,行走在雪山与草地之间,大口呼吸,空气中带有雪化后的清冽感。一切太安静,仿佛时间静止,微风从耳边吹过,只有鞋底踩踏碎石发出沙沙的声音。小径转过一个弯后,便是施特利湖(Stellisee),这是马特宏峰脚下一处较大的湖泊。冰雪融水汇入,在低洼处便形成了高山湖泊,如同群山的泪珠,晶莹剔透。马特宏峰的倒影在湛蓝的湖水中更显伟岸。穿过施特利湖的岸边,爬上一个三四百米长的冰碛石陡坡,这算是行程略微艰难的一段。坡顶平台是一座孤零零的二层木石小楼,一面瑞士国旗在风中飘扬,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便是此行最远点Fluhalp餐厅。餐厅的视野极好,坐在躺椅上可以远眺连绵的雪峰,把酸胀的双脚从厚重的登山鞋中解脱出来,搭在木围栏上,欣赏绵延下来的Findel冰川,在阳光下闪烁着晶光。饭菜也非常精致可口,前菜、沙拉、牛排最后还有时令甜品,再开一瓶瑞士本地红酒,绝不是旅游区让人凑合一下的快餐。像这样山上的餐厅,马特宏峰附近有多家,好吃好看,全年无休。
沿着湖边往下,有一条风景极佳的徒步线路。由于海拔较高,夏天又来得太快,一路还有积雪,但温度始终是20摄氏度上下。有些陡坡被厚厚的积雪盖住,雪又被晒松软,会陷住双脚,只能坐在雪坡上滑下来。雪峰、草原、牧场、森林、飞瀑、湖泊、村庄,不断变幻的景色谱写了一首景观的协奏曲。这样的路走多久都嫌太短。打开地图,在欧洲腹地寻找阿尔卑斯山。它西起意大利热那亚海湾,向东画出了一道1多公里长的美妙弧线,穿越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列支敦士登,最后消止于奥地利的维也纳。
阿尔卑斯就是镶嵌在欧洲文明中的“中央公园”,没有哪一座著名的山系与人类文明如此亲密无间。
而这种亲密感,恰恰造就了阿尔卑斯山的独特之美。星罗棋布的童话小镇,细如蛛网的轨道交通,无处不到的缆车,让人们可以以最快、最舒适的方式置身于高山大川之间。荒野与田园,现代文明与自然风光无缝连接。
人类文明的种种必需或奢侈享受都能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地区获得,灵魂、身体也可以同时在线。它不是让你刻意去感受自虐、孤独,也不是隔绝现代文明的疏离的地带,它给予的是人们融入自然、接纳彼此的亲密感和安全感。这也许不是那种自我放逐式的“荒野徒步”。但是当你想要舒服地走进自然,既想要极致的美景,又不想做个苦行僧时,那么阿尔卑斯是最合适的选择。19世纪晚期,登山家与散文家莱斯利·斯蒂芬(LesileStephen)爵士形容阿尔卑斯山是欧洲人的“运动场”。工业革命后,围绕阿尔卑斯山的旅游与户外运动快速发展起来,滑雪和徒步是其中的代表。每年5?10月是徒步的最佳时期,游客们可以选择多种难度的路线。一些徒步路标上画有婴儿车和轮椅,说明即使是老人和婴儿都能够通行。最经典的线路是阿尔卑斯1号线,由瓦杜兹出发前往蒙特勒,穿越整个瑞士北部阿尔卑斯山区,途经6个州,翻越最美丽的14个阿尔卑斯山口,总长度公里。而汝拉山巅5号线则是著名的“平缓之路”,小径沿途的汝拉美景、文化和美食独具特色。在这些引人入胜的徒步线路中,还有一条十分特殊,甚至可以说独具瑞士和阿尔卑斯特色,那就是阿莱奇地区的冰川小径。阿莱奇冰川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大、最宽的冰川,发源于少女峰,长23公里,面积为多平方公里。32座米以上的雪山环绕,一路与冰川相伴,景观壮阔。阿莱奇冰川有3个观景点,都要再搭乘缆车上去。
若用高倍变焦镜头看过去,冰川表面布满细碎的波纹,就像巨龙的鳞片。亿万年的冰雪沉积将巨龙封冻于此,亦如同一条大河,被凝固于高山大川之间。而大河的末端慢慢消融,涓滴成溪,万里入海。四周白雪皑皑,最厚地方雪墙有两米多高,上面覆着淡红色的尘,那是远方撒哈拉飘来的细沙。阿尔卑斯山蜿蜒横贯瑞士领土,占据着瑞士将近60%的面积。这片并不算辽阔的土地上盘踞着的山川、河流、冰雪、湖泊、森林都由这条山脉塑造而成。被山脉上滋养起来的瑞士城市,每一座都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城市与自然、历史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巧妙融合。眺望连绵雪山与飞泻冰河的少女峰,背后隐藏着世界金融中心的苏黎世,也隐约响起古城库尔穿越年岁月的教堂钟声。天气晴朗的时候,乘坐苏黎世湖边的游船,一个半小时就能饱览苏黎世湖和阿尔卑斯山的风光。从苏黎世向雪山缓缓出发,朦胧的阿尔卑斯山开始渐渐清晰,雪山连绵不绝,融于没有边界的天空。而苏黎世湖蔚蓝静谧,波光粼粼,成群的海鸟栖息在湖边的栏杆,白色与黑色天鹅在湖面点水,静谧与生动同时演绎着这片碧绿色湖水的风情。苏黎世也是个适合“城市徒步”的地方。绕着苏黎世湖行走,享受风吹过的轻柔;在古迹保存完好的旧城区穿行,漫步于鹅卵石铺成的街道,便可与中世纪相遇,时光恍若静止。
走到利马特河(Limmat)分界的另一边,就是完全的现代世界,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这条与第五大道和香榭丽舍大街齐名的街道,有着高端品牌商店、优雅精致的精品小店、手表及珠宝店和高档餐厅,任人珠光宝气、纵情物欲。在阿尔卑斯山下,库尔相对于其他城市,更有一份古典气质,坐着冰川快车到尽头,饱览一路自然美景之后,在这个城市最好的游览方式或许是丢掉地图,随意信步于城市的巷子中,在五颜六色的房子里穿梭,走走停停,累了就找个咖啡馆坐下,静静享受一份难得的安静时光。得益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库尔另一大魅力是从城镇中心可以直达库尔当地高山Brambruesch,夏季在Brambruesch骑行,冬季直达滑雪区。Brambuesch山使库尔成为瑞士唯一一座拥有自己夏季和冬季运动区的城镇。当旅程结束,我们在这些地方重整行李,准备回归都市的繁忙事务,他们用自然与城市的完美融合帮我们过渡着两种心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