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会引发儿童情感障碍?
(一)遗传因素:首先对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来说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遗传倾向更为突出。遗传度高达85%。属于多基因遗传。双生子研究Akiskal()报道情感障碍单卵双生同病一致率为76%,双卵双生同病率为19%。通过家系调查发现,儿童情感障碍的家族有情感障碍的集聚。有研究重型抑郁儿童的一级亲属27%患非双相障碍,14%患双相障碍,62%的情感障碍儿童的父母患情感障碍。因此,遗传因素与情感障碍有密切联系。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多个染色体易感位点与双相障碍有关。(二)神经内分泌因素: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目前处于假说的阶段。1)5-HT与NE:如研究发现无论是抑郁还是躁狂,患者脑脊液中的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浓度都是降低的。而NE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在抑郁时降低,躁狂时增高。因此推测5-HT缺乏可能是躁狂或抑郁症状的神经生化基础。同时兼有NE异常如不足出现抑郁症状,亢进出现躁狂症状。2)多巴胺:另外双相障碍的发病可能与多巴胺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DA前体左旋多巴可以使双相抑郁转为躁狂,DA激动剂可以导致躁狂发作。3)乙酰胆碱:我们正常人NE正常,乙酰胆碱与NE两种神经元之间是平衡的。而脑内乙酰胆碱能神经元过度活动、NE能降低时,可能导致抑郁;而NE能神经元过度活动,乙酰胆碱能降低,则可能导致躁狂。4)谷氨酸等,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未治疗的患者的脑内谷氨酸盐水平明显低于已治疗患者和健康者。另外伽马氨基丁酸和神经肽可能与发病有关。(三)精神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应激因素可能与儿童情感障碍发病有关,早期与母亲分离后出现的分离焦虑儿童,丧失亲人,父母不和,缺乏家庭温暖,过度惩罚,虐待,被抛弃等,父母患有精神疾病都可能导致儿童情感障碍病情恶化或引起疾病复发。目前的社会因素,对学业的重视,也会导致儿童青少年由于学业失败或者面临自己不能实现目标而发生抑郁。年Post提出了情感障碍点燃假说:该假说的理论基础是指:重大的心里社会应激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起始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时间控制器理论认为:应激可以直接导致易感人群患病,这是外在扳机作用;另一方面一系列的生活事件可以导致社会生物节律的紊乱,如睡眠障碍、饮食紊乱等,长期的社会生物节律紊乱使得易感个体处于一种基本稳定的功能失调的状态,这种状态逐渐成为患者的一种特质,使得患者更容易抑郁或者躁狂发作,这就是内在扳机的作用。受访专家
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
(医院)
儿少精神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旭静
临床心理二科主治医师贺方
门诊就诊须知
(一)就诊
请您在门诊楼指定“入口”“出口”进出,门诊实行“一医一患一诊室”,患者根据导医安排有序进入诊室。
(二)候诊
请间隔就座,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三)预约
医院实行分时段预约就诊,患者可提前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