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干眼和近视都是千亿市场规模,可以容纳数家上市公司。也能孕育规模上千亿的企业。
眼科行业:
供给端:医院数量由年的所增加至年所,眼科医生数量由年的1.9万人增长至年4.48万人,视光师的数量由年的人增长至年人
需求端:-年我国眼科诊疗人次由每年0.98万人次增长至1.28万人次
干眼症:干眼症又称角结膜干燥症(Keratoconjunctivitissicca,kc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或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伤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全球范围的发病率在5%-33%,我国发生率21%-30%。中重度干眼患者约2亿人。
干眼的分类可以分为水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泪液动力异常型和黏蛋白缺乏型。根据轻重,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有多种检测手段,根据分类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病因有多种,包括全身性疾病(免疫、代谢、特殊疾病等)、炎症感染、药物、环境、年龄等。根据病因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目前常见的诊疗流程是:医生根据经验,判断干眼患者的情况,根据症状轻重程度不同,给予经验性治疗,包括人工泪液、巩膜镜、眼罩、抗生素滴眼液、激素/环孢素、睑板腺光疗、物理疗法、手术等等。重症的、疑难的会多一系列检查。
因为环境、用眼过度、电子屏幕、老龄化等原因,干眼症发病率迅速增加。医院、医院都非常重视干眼症门诊和治疗方式的开展。另外因为白内障国家集采,医保控费,医院和医生为了盈利,于是更加积极开展干眼治疗门诊。
就资本投资角度,利好的有干眼门诊、干眼治疗药物、设备、上游的相关检测方法、家用治疗产品等。
近视:近视属于眼视光领域的一个更细分领域。我国的近视眼约50%,接近7亿人,且青少年近视发病率越来越高,高中生和大学生近视比例70%,且有低龄化的显著趋势。近视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潜力非常巨大的市场。
近视的预防有很多方法,现在公认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每天充足的远视时间(户外活动)和充足的光照强度(减少昏暗视野的时间)。还有其他相关方法,不那么重要。但是依然有近视的发生。
近视的治疗又分为控制和纠正。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和药物方法。物理方法有:框架眼镜、隐形眼镜(硬件、软镜)、手术(飞秒激光、ICL植入)。药物方法为低浓度阿托品。
日常生活中最常听到的OK镜属于隐形眼镜中的硬镜的一种,具体情况可以去百度。国外还有流行的RGB、巩膜镜,也都属于硬镜的一种。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毫无疑问是低浓度阿托品,具体的机制机理略过不讲。国外长时间的临床试验也已经证明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国内也有多家药企在做临床试验等待取得注册证。上市公司包括兴齐眼药、恒瑞医药。对产品来讲非常不错,只是因为阿托品非常容易取得,可以自行配置低浓度阿托品,医院,包括爱尔眼科使用院内制剂来给患者治疗。
其次是物理方法,OK镜可以控制近视发展,时间也非常长,增长速度可观,欧普康视、爱博医疗也都有注册证在进行销售。但是价格较贵,且有一定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总是无法大规模普及。OK镜的使用也需要专业的医生把握适应症,这个产品未来可能会被国家更加强行监管。
巩膜镜目前国内还没有注册证,可以同时用来治疗近视和干眼,是更有潜力的一个产品。但是它需要个性化定制,定价更加昂贵,普及需要更长的时间。
曾经的白内障、青光眼是眼科增长的重要支撑,随着人工晶体被集采,这个增长支撑被废除。青光眼引流器、青光眼手术相关耗材的陆续上市,依然增速喜人。这2个疾病相关的设备,超乳机和玻切机目前国内上市公司还没有布局,所以二级市场分析的非常少,但市场规模其实也能达到20-30亿,也是可以孵化出1-2家上市企业。
器械方面:生物羊膜、人工角膜、ICL都是比较新的产品,除了角膜被证明非常失败,其他2个产品值得密切观察,乐观看好。药物方面不是我擅长的,现在最火热的方向是基因治疗的方法治疗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甚至药物治疗白内障等等。
上市比较久的公司爱博医疗、欧普康视、兴齐眼药、爱尔眼科,新上市的华夏眼科都挺看好的。公司层面、价格层面就在其他的文章里面再详细写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