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换房,通常是小房子换成大房子,老房子换成新房子,郊区房换成市区房。
最近一段时间,楼市里却出现了一群“逆行者”:
他们放着宽敞明亮的新房不住,刚收楼没多久就卖掉,拿到钱之后,转头买了套老破小。
看似“迷惑行为”的背后,释放出的信号耐人寻味……
01
杭州楼市,俨然跌成了故事。
降价百万只求一卖、价格跌回年、炒房客集体砸盘、一大批业主急了……
在搜索框中输入“杭州房价”,蹦出来的关键词相当悲观。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变化也正在发生。比如悄然形成的“向下置换”。
所谓“向下置换”,指的是那些原来住着总价几百万的房子,月供上万块的人,选择悄悄把房子卖掉,换成了总价更低、月供压力更小的房子。
我看到一位在杭州的博主分享了自己“反向换房”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典行的案例,很值得拿来说一说。
几年前,她摇中了市北板块的新房,今年才刚刚收楼。
说起来,市北也算是杭州的热门板块,2月份刚出让了一宗宅地,吸引来了60家房企参与摇号,中签率仅仅1.7%,比一些网红盘还难抢。
至于她买的这个小区,之前不止一次触发摇号,中签率也只有个位数。(如果我没猜错的话)
令人意外的是,她并没有住进光鲜亮丽的新家,而是把新房卖掉,换成了一套老破小学区房。
放着热门板块刚收楼的新房不住,非要买老破小,这样的置换决策,她身边很多朋友都表示“不理解”。
然而,这样的“反向操作”并非个案。
光是翻一翻评论区,就能发现多位买房路上的“逆行者”。
有位朋友表示,她把方的大房子卖了,换成90方的。
另一位“操作一模一样”的朋友热情分享道:大房换了一套老破小,全款买房精心装修,简直不要太爽。
而且我发现,反向置换的案例,也不仅仅发生在杭州。
前阵子我就听广州同行吐槽说,最近好多不差钱客户在“下调预算”,默契到仿佛约好了一样。
原本预算万的购房者,最近下调到了万;原本能买第一梯队“珠金琶”的,最后买了第二梯队的房子。
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位河南的业主。她偷偷卖掉平的婚房,置换60平老破小,并且改成了三居室。
最终,这位博主的婆婆表示无法理解,嫌房子太小,一次也没来过。
看吧,不光房子“越换越差”,还有可能闹出家庭矛盾,
为啥他们就非换不可呢?
02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消费降级,你感受到了没?
分享几个我观察到的现象吧:
每天中午饭点,公司楼下人均+的川菜馆门庭冷落,人均20+的重庆小面倒是人满为患。
以前爱点日料外卖和下午茶的同事,最近也改自己煮饭带饭了,哪怕工作日要早起一个小时。
还有一些白领朋友,也把护肤品从大几千的“绿宝瓶”“黑绷带”,换成了价格更亲民的国产平替品牌。
吃饭和护肤都不舍得花钱了,当然更不舍得买房。跟前者比起来,楼市的消费降级猛多了。
向下置换,本质上是在楼市中的一种具体表现。
比如说,辛辛苦苦攒了几年首付,打算买套房子的人,现在却变成了坚定的租房党。
还有那些在小房子里憋屈几年的小家庭,家里新添了人口想换套大户型,也打算先按兵不动。
至于选择了”向下置换“的人,他们不约而同提到了几个相近的词语:松弛感、不焦虑、降杠杆……
像是那位方换90方的杭州网友就表示:换完房就买了相机,对裁员大礼包也十分坦荡不焦虑了。
向下置换,换的可不只是房子,更是一份心安。
房子面积小了,楼龄旧了,可再不用每天被五位数的月供叫醒。哪怕降薪失业已经在路上了,好像也没那么焦虑了。
而这一切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经济和楼市的预期改变了。
高速增长的年代里,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希望。那时的人们相信,在前方等着自己的,是更高的收入,是更好的房子。
从郊区换到市区,从楼梯房换成电梯房,从小两房换成大三居,从二手房换成新房,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能住上更好的房子。
所以敢于掏空六个钱包,敢于不顾一切上杠杆。
近段时间广为流传的中产作死“三件套”,首当其中的不就是“千万房贷”吗?
一封网传前阿里专家写给市长的“求助信”,在社交媒体刷屏,更是狠狠戳痛表面风光的中产们。
浙大本硕,毕业入职阿里,本该是“我们这代人中最出色的那一批”。结果一朝失业,找不到高薪工作,每天为了3万多的月供发愁。
刚刚过去的5月,楼上继续降温,“跌”变得味更浓了。
中指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百城新房二手房价格环比双双下跌。
作为“楼市晴雨表”的二手房尤为惨淡。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有83个之多,比去年同期足足增加了26个。
最新一期冰山数据更是“创造历史”:年4月5日以来,第一次所有城市全部下跌。
收入不会一直增加,工作也未必稳如泰山,房价可能出现下跌,房贷却是一分钱都不会减少的。
当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复苏不及预期的弱现实,和逐渐变得触手可及的危机感。这群过去最爱加杠杆的人,此刻终于意识到了:
混凝土钢筋里会有泡沫,钱还是握在手里最安心。
03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严格来说,向下置换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过去也曾经发生过。
大概十几年前,一线城市不就掀起过“逃离北上广”的风潮吗?
那时候,很多中产选择把北京上海广州的房子卖掉,跑到云南去开一间花团锦簇的酒吧客栈,拥抱“诗和远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向下置换”。当年北上广的房价,已经是大多数打工人负担不起的了。
当“诗和远方”挤满了人,也渐渐失去了昔日的清静和文艺。
很多年后,有人依然留在那里,真正把日子过成了诗。可更多人还是回到了大城市,或许是怀念人挤人的喧嚣热闹,也可能是因为经营失败欠下了债。
所以说,向下置换并没有绝对的“好”或者是“坏”,未必适合每个人。
年以来,楼市彻底进入大分化时代,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向下置换,很可能意味着扔掉手中的好房子,换来了一套不怎么样的房子。
房价不会永远上涨,也不会永远下跌。但下跌的房子会变得越来越多,上涨的房子则越来越少。
大城市核心板块房价高昂的背后,是优质资源的高度集中。人口,资金,产业,还在源源不断涌入,产生新的购房需求。
换句话说,你买的不是会折旧的钢筋水泥,而是最顶尖的医生,最优秀的老师,最便捷的交通,最繁华的商业。
我的观点始终不变:优质资产是值得长期持有的。
诚然,向下置换是可以换来几年的轻松时光。
但日后经济条件改善,收入更上一层楼,你有能力向上置换的时候,可能会猛然发现,手上的老破小降价卖不掉,
而核心区的好房子已经涨起来,不那么容易够得着了。
置换与否,尊重个人选择,但请记住一点:
每个选择都有伴随而来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