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包括深圳在内,热点城市外围区域,新盘8折左右出售,且一开盘,就启动“全渠道”销售,中介费率达到10%。从未见过如此大尺度的打折促销,真可谓打到骨折。为何这样呢?
01.
先讲讲降价的问题吧!
调研几个楼盘发现,带看量还挺多,一个新盘一天有50-组客户,看房踊跃,每个客户看房的频次也增加。交谈中,发现他们确实想买房,但是下定金时很犹豫,甚至“只看不买”。
为啥?除了信心不足之外,发现买房可选择得太多了:一方面,在售新盘都在降价促销,开发商在比拼谁的优惠大、谁的优惠花样多,谁能吸引客户:你送物业费、我就送车位;你送家具或装修,我送茅台;另一方面,二手房选择也多,特别是次新房,挂牌量特别大。
二手房业主,也在着急找买家。
过去,只要低于周边二手房价,新盘就能吸引来客户。但现在,二手房价也在持续下跌。-年那一波地产大牛市,很多投资客冲进来了,现在撑不住了,不少人开始打折出售。所有城市的二手房挂牌量,都在创新高。而且,二手房价和新房价格,可能会循环下跌。
近日,上海某业主群一则“售房通知”在网络流传。该业主表示,自己的房子如果能顺利成交,将额外奖励总价1%的佣金(约22万元)、奖励实现成交的经纪人及其上级经理各一台售价1.2万的iPhone14手机。从卖方时代到买方时代,来得太快了,甚至都没有过渡。
为何出现上面的情况呢?
大家想想,热点楼市需求旺盛,到底是什么在支撑?房价上涨预期。有这个预期,刚需、改善、投资、换房等等,都来了。当新房和二手房价循环下跌,没有了这个预期,刚需也没有了。
进一步,为何现在没有涨价预期呢?因为支撑过去涨价的因素——杠杆、高地价、投资炒房等,这些都没有了。注意的是,疫情只是一个触发因素而已,并非根本冲击。年疫情后,楼市可以飞速反弹,为何年下半年就不行了,主要不是因为疫情,而是杠杆被控制住了。
02.
房贷利率,还会下调多少?
近期,有城市的房贷利率降至了4%以下,比如湖北三个市降至了3.90%了,这已是历史最低水平了。从接近6%降至4%以下,只用了一年多,很少有如此快的降息周期。未来还会降多少呢?
现在,保本理财的收益率降至3%左右了,而且高于3%的理财产品,被疯抢。5年期存款利率,现在降至2.6%了。但同时,房贷利率还至少还在4%左右。大家想想,在房价持续下跌,且还有下跌预期的情况下,买房人承担高利率,去买一个未来价格可能下跌的东西,谁会愿意呢?
更何况,这个房子,前两年还无法交付,但就要承担2年的高利率。收房的时候,房价下跌了。那么,还会借贷买房吗?所以,为啥大家要提前还贷呢?为啥会把房贷置换为经营贷?不言而喻!
所以,未来房贷利率还会下降,可能会降至和保本理财收益率,差不太多的水平。再往远了说,经济下行、老龄化、居民收入增幅下降,对未来的收入预期等,这些长周期变量的趋势性变化,决定了利率也会长周期下行,西方国家(比如日本)已降至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了。
今年以来,国家不断地推进存款利率下行,并通过政策利率(MLF、逆回购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也是这个道理。未来,长周期变量继续走弱,加上疫情冲击居民收入和预期,利率也必然会继续往低走。当居民预期利率继续下行时,买房的动力就会减弱,大家都等等看。
所以,降低利率,并不必然会带来楼市需求明显增长。最关键的是,房价下跌能否止住,下跌预期能否止住。保交楼变得无比重要,意味着小业主不能承担损失,开发商就要承担。所以风险还在释放,金融机构继续“雨天收伞”,开发商资金链继续紧张,继续打折降价。
屋漏偏逢连夜雨,二手房挂牌量增加,前期冒进的投资客,开始保现金流。所以,房价下跌和下跌预期,何时止住,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一点,我们要为过去买单。过去涨得有多夸张,炒房有多疯狂,市场如何扭曲,现在回落的幅度就有多大,承受的损失就有多痛苦。
其实,房价水平还没怎么跌,也就是外围房子降价了20-30%。从绝对水平看,还是历史最高位。只是,过惯了好日子,以为好日子就是常态,稍有割肉就呼天抢地的。改革开放40多年,一直在增长、且单边上涨,大家没有真正尝过苦日子的味道。其实,相比很多国家,我们很幸福了。
迈向高质量增长,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内需潜力,就要让坏的市场经济出清,否则尾大不掉、后患无穷。所以,过了40年好日子以后,为了以后还能过好日子,就要把这40年积累的一些问题,被高增长掩盖的问题,统统处理掉,其中的痛苦,必须得忍受,当下及未来就是这样的状态。
03.
又在鼓励农民上楼了!
10月13日,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包括吉林、泰州、黄冈、麻城和南充等19个地区发布过政策,表示支持农民、农民工进城购房,在总房款上提供补贴。有的地方还提到买房后可以享受城区人口同等政策,比如子女就近入学、养老保险和医保等。有人问我怎么看这个政策?
楼市下行,地方想招。哪里有救命稻草,就把哪里抓住,先拿来用。至于效果,先不考虑了。房价上涨时,从没考虑农民能否分享到资产红利,农民能否承担得起高房价,一旦房价下跌,就想起农民充当“接盘侠”。据说,有的地方政府摊派,公务员跑到村里,组织农民看房。
上一轮楼市低潮期,就曾经干过这样的事情。农民也好、农民工也好,前几年没少给楼市贡献新鲜血液。这些年,农村结婚,新三大件:房子、车子、旅游,大家都在可劲儿攀比。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否则儿子讨不到媳妇;或者,委屈了女儿,自己还特别没有面子。
这种买房逻辑下,农民上楼,这几年一直在上演。不过,农民也不是傻子,前几年买的房子,都在跌价(农民买的房子,大多在城市外围)。再加上,建筑工地不景气了,经济下行,跑运输也难了,城市的就业岗位少了,而城市物价还死贵死贵的,这种情况下,还会再买房吗?
我始终认为,如果还抱着“只让农民当楼市‘接盘侠’,而不愿意接纳农民成为真正的市民”的逻辑,鼓励农民上楼,这是一招臭棋。当然,对于进城买房,农民的意愿还是挺强的,但他们的想法很朴素,比如子女能上好的学校,有稳定的就业,进城生活的成本能降下来。
只有先了解,农民进城最主要的目的,最想得到的是什么,然后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一上来,就想着忽悠农民买房,其他一概不管。比如,我们能不能抓住农民最关心的一项,比如所有楼盘都配有公办教育,城市优质教育搞集团化办学,农民小孩也能接受均等化的教育。
04.
增加亿房贷的问题!
近期,据悉农业银行等六大行,都有接到监管层通知,要求各地分行要加大对房地产融资的支持力度,具体指标是要求每家大行年内对房地产融资至少增加0亿元,融资形式,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居民按揭贷款以及投资房地产开发商的债券。
满足房地产的合理融资需求,这个口号,去年12月就喊出来了,但一直不见效。道理很简单,房价、地价在下跌,开发商在暴雷,谁敢给融资呢?这反映出一个问题,银行看重的就是抵押物,至于财务报表、营业指标,那都是狗屁。只要抵押物价格稳定,风险就是可控的。
所以,我常说一句,没有抵押物的贷款,中国的银行不做,也不会做。所以,就造成了“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现象。房价上涨时,银行挖苦心思、绞尽脑汁地想着,怎么把钱喂给开发商,买房的人。正规渠道的贷款被限,绕道信托、私募、基金子公司、经营贷等,接济地产。
至于,开发商买地的钱哪来的?购房者的首付款哪来的,一概不管。银行只看抵押物价值,能赚钱就行。当时有多疯狂,现在就有多狼狈。据说,有的地方政府和银行争抢预售资金,前者为保交楼,后者为保债权。争论不下,预售资金放在账上不能动,眼看着项目烂尾。
专项借款、纾困基金等,都是引子资金,量很少。目的是,带着国资信用进来,聚拢各方信心,并撬动银行等社会资金进来,共同推动复工复产、保交楼。但是,银行的经营逻辑很简单,只要风险还在爆发,只要地价和房价还在下跌,除了国央企之外,我就是不贷款。
所以,就逼出了亿的额度,每家银行0亿。“地产+金融”,产生强大的信用加速器效应,这是过去全社会信用扩张的源泉。现在,这个加速器迅速降温,造成了各方缩减资产负债表,体现为信用紧缩、流动性陷阱等。降杠杆是个过程,不能太快,所以亿额度有必要。
特别声明:本文为署名文章,版权归“李宇嘉地产笔记”所有,如需转发请在文章首部注明“本文作者: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